25 處處櫻紅-喜多院 2018 水彩 紙 40x55.5cm s.jpg

 

櫻花是日本生活美學的代表。自古以來,櫻花就是文人歌詠的對象。日本平安時期,受唐風影響,原本歌詠梅花。後來學問之神菅原道真,主張建立日本自己的文化傳統。於是詠梅的中國傳統,逐漸轉變成賞櫻的日本文化。《源氏物語》就記載平安朝的貴族們於春光之際,酬酒歡宴,賦詩賞櫻。後來戰國時期的武士,也附庸風雅,仿效文人雅興,倡導賞櫻來包裝武士的殺戮本質,其中尤以豐臣秀吉最熱衷此道,他曾在京都醍醐寺舉辦空前絕後的盛大花宴,留下了「醍醐の花見」的雅事。賞櫻基本上是上流社會貴族的活動,但第八代幕府將軍德川吉宗(1684-1751),在江戶廣植櫻花,帶動一般平民賞櫻風氣。此後這個活動,蓬勃發展,蔚為全民運動,延續至今,成為日本文化的表徵

詩人以文字歌詠櫻花,畫家以彩筆描繪人間美景。這次的展覽,黃進龍教授親赴京都和東京賞櫻,集結水彩寫生與在工作室完成的創作,共展出三十三件作品。這些畫作,充滿詩意,展現了黃教授獨特的美學素養,以及他對日本文化的深度觀察。這批畫頗具特色,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欣賞:

31.東京三月風情 2018 水彩 紙 31x41cm s.jpg

  1. 東西融合的魅力:

東京附近的老櫻花樹,大都超過百年,它們歷盡風霜,樹幹粗壯,枝椏橫生,或垂首或高揚,變化無窮。特別櫻花在樹葉完全落盡後才一次綻放,或粉白或深紅,盡是撫媚風情。黃教授觀察櫻花的生長,以東方黑白墨色的書法布局來營造畫面結構。他對樹幹枝椏的勾勒,融入書法的提、按、頓、挫、轉、折等不同運筆方式,獨創多元的筆鋒來描繪樹幹形態,配合其所筆畫的枝椏線條,有粗有細、有曲有直、剛柔並濟、虛實相生,極具審美效果。黃教授受過西方美術的薰陶,對色彩的掌握,自有過人的功夫。這批畫作極盡色彩變化之美,點染之間,精微細緻,兼有大氣,真可謂是色彩的魔術師。

這種東西筆法與意念的融合,鋪陳詩意濃烈的畫面,透過歷史時空的微妙連接,與古老的日本詩篇,相互呼應。例如,〈春櫻飄逸〉就令人聯想到《古今和歌集》裡對櫻花的描寫: 「御吉野の/山邊に咲ける/櫻花雪かとのみぞ/誤たれける」(吉野山邊,櫻花盛開,眼前花色,猶如下雪)。滿山遍野的豪華想像,數大便是美。〈櫻花木隧道〉畫的是櫻紅夾道,觀者宛如進入花的天幕,陶醉如許。畫作〈處處櫻紅〉和〈節慶的喜悅〉也令人聯想起徘聖松尾芭蕉 (1644-1694)的作品: 「花の雲鐘は上野か浅草か」(櫻花如雲彩,晚鐘迴盪,來自上野或浅草)。黃教授以櫻花搭配古老的寺廟,畫面中彷彿傳來悠揚的鐘聲,透露著日本佛家的禪機無限,引領觀者自悟。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苔青色的回憶

IMG_20190628_115805.jpg

 

 

同學會到溪頭杉林溪兩日遊。

梅雨過後,溽暑隨至。上山避暑,山色正青,多彩的繡球花,滿山谷,目接不暇,驚艷連連。沿著小徑,避開人潮,轉進密林,靜聽松風鳥鳴,山更悠。

順著石階而行,走在山林巨木間,路徑兩側的齒蕨鮮苔,爬上斷木大石和小徑台階。雨後,苔蘚在斑駁的陽光下,益發翠綠。遠處傳來瀑布濤聲,是夏天的呼喚,是清涼的叫囂,是盛夏無法抗拒的清涼。

IMG_20190628_114726.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外國學生交流 建立全球意識

  莊坤良

DSC02658.JPG

 互聯網的時代, 球化已經不是口號,而是我們生活裡的日常事實。全球化拉近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而我們也成了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化彰顯了一個流動的文化現象:人員、技術、金融、媒體都處在一個全球交流、交織、交會的狀態。

校園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縮影。來自各地的學生,齊聚在同一間教室,互相學習。作為老師,我有第一手觀察與相處的機會。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參與台灣的教育,帶來了新的刺激與省思,讓我們看見多元世界的繽紛,也看見自己的特點與盲點。例如:

‧義大利學生,無法接受夏威夷披薩裡有鳳梨這樣不正點的詭異味道。

‧泰國學生,溫和謙遜,凡事慢慢來的生活哲學,與生活步調較快的台灣,形成對比。

‧日本學生受宮崎駿電影的影響最愛九份,對台友善,但說英文的信心普遍不足。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藝術的療癒

01.jpg

 

五月天的早晨,經過師大校園,文薈廳前的小森林有美術系蔡芷芬老師指導同學的藝術展出,金色的箱子,散置在林間,形成一種隨意的秩序。箱子的錫箔紙,反照小園古蹟老屋的典雅,同時又吸納周遭梅雨季節的濕漉與青鮮,有著一種裡外互吸互斥的知性辯證與感性逸趣。它們一一融入這一小片椰林的靜謐,成了一道嶄新的風景。好奇心使然,走近箱子一看,瞥見自己的容顏,映照其上,模糊失焦,有著歲月的滄桑,也是一驚。

 03.jpg

信步繞園一圈,看見金色的箱子,隨點的移動,不斷變換排列組合,忽如天際星座,忽如萬花筒,它們在變化種有著統一的基調,統一中有著多元殊相的趣味。在椅子上小坐一會,靜心欣賞這一片變化萬千的陽光翠綠,心中一片祥和。

 05.jpg

2019 (1) (3).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56247775539.jpg

李振明美學:生態水墨的新視界

莊坤良

 

「水墨畫家李振明」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這個命題有點複雜,但綜觀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李振明的水墨畫與傳統文人水墨畫保持了一個若即若離的美學距離。這個兼具局內/局外、隸屬/獨立、差異/認同的曖昧距離,醞釀了他最大的創作動能。他的水墨創作本於傳統國畫紮實的底子訓練,但又脫離主流習氣,另創新局,自成一格。他關心繪畫的現代性,相信繪畫的生命來自生活裡真實的遭遇與思考,因此他的題材選擇從傳統水墨的文人雅興之作,轉換到對台灣生態的關心。他的畫面經營也不拘泥於傳統水墨的結構,反而帶入更多理性為本的設計思維,他在寫實和寫意的疆界間,任意穿梭跨越,帶來了極具現代性的美學效果。1556247806416.jpg

李振明從年輕到成熟的創作階段,歷經不同時期的變化,逐漸形塑了風格獨特的李氏美學。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這個李氏美學的建構:

 

  1. 分割與流動

獨特的畫面經營是李振明水墨畫給人的第一印象。他除了延續水墨的抒情傳統,營造畫面的美感外,但也打破傳統規範,採取一種近似「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手法來創作新的水墨畫。他首先利用反覆漬染的技法,讓原本平面的水墨畫帶有油彩畫的積累、層次與肌理;他一改傳統水墨的粗略寫意描述,採用精密寫實的方法來精準突顯主體物件;他打破水墨的留白傳統,把畫作的背景部分以線條分割或以色塊來填補,使畫面的鮮明主體與寫意或近乎抽象的背景,互相辯證,相映成趣。他擴大傳統水墨的黑白用色,引進彩墨,讓畫面也有西畫的繽紛效果。他的畫作伴隨大量的文字書寫,但多為紀實說明性文字,少有個人情緒的表達。這也有別於「詩文為主體畫為輔」的文人水墨傳統。他藉此宣示畫作不是文人詩作的附庸,畫作本身具有自給自足的主體性。另他擁有豐富的設計教學實務,因此許多的設計思維也流露在他在畫作的佈局上。他利用傳統對聯和中堂的概念來配置畫面,使畫面帶有精準比例的理性分割,形成另一種設計的趣味。此外他也把金石篆刻的紅色圖章當作畫作元素來處理,使印章及印章內容變成繪畫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添了許多水墨外的趣味。上述這些創新的做法,使他的水墨帶有濃厚的實驗性、時代性和強烈的個人風格。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英語授課(EMI )的想像與真實

IMG_20190304_221408.jpg

這學期開了一門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的課程,開學後課堂裡坐著一半外籍學生和一半的台灣學生。課堂的教學語言是英文,但教師面對兩種截然不同學習方式與態度的學生: 歐美學生不通中文,英文也不盡然流暢完美,但上課主動提問,勇於表達。東方學生(包含日本韓國越南學生)對英語缺乏自信,相對被動,羞於開口參與討論。要在兩種不同屬性的學生間用英文上課與學習,對老師同學都是挑戰。

英語是全球最通行的語言,掌握它就掌握與世界溝通的工具,學會了當然是一種福氣 (blessing),但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需要花大力氣去學習,它像掛在我們脖子上的信天翁[1](an albatross around our necks),是我們擺脫不掉的詛咒 (cursing)。隨著校園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全英語授課(EMI)變得越來越普遍,但也越來越棘手。

        全英語授課有許多想像中的優點,例如可以改善跨文化溝通,增強全球意識,對國家可以提高競爭力,對個人可以強化就業競爭力,對大學可以提高全球排名等等好處。因此,EMI 這個議題就變成了當前高教課程改革的一個焦點,也隨之成為學術表現與教學卓越的考核項目。在大家的想像裡,英語流暢可以提高自己向上的社會流動力,就業前景看好,在未來國際企業的職涯前景光明,至少在校內參加交換學生徵選裡佔有優勢。

但在實際操作時,EMI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原本一石二鳥的策略可能導致英文和專業,可能兩頭落空。有些人甚至於質疑其分配不正義: 原本程度好的同學受益,差的相對受害。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加速英語能力的兩極化。這種教育的不公平卻被體制化,使得能力與教育資源本來就不足的學生被邊緣化。因為語言能力的差異,國際學生自成一個小圈圈,反而缺少融入在地社會與文化的機會。這種以學術之名, 強化英語霸權,也進一步使得本土語言認同受傷。獨尊英文,自有其盲點。例如,全球商業活動更需要在地知識的支撐。英文表達也需要在地語彙來補強。此外,以第二語言思考,語言本身的創造性受到壓抑,連帶也會影響新概念或創意思考的開發。

要釐清這些糾葛的問題,我們必須回學生老師和行政三個角度來檢討:

(A)學生觀點: 訪談學生,他們對EMI的反應大抵有如下的聲音: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2466.JPG

DSC02453.JPG

DSC01593.JPG

DSC01595.JPG

DSC01591.JPG

戀戀淡水

淡水吸引人,因為山水美食,因為歷史人文,因為夕陽無限好。

心情好的時候,去淡水,擠在人潮裡感受集體的存在感。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龍山寺的新春三願

2.jpg

3.jpg

8.jpg

4.jpg

5.jpg

9.jpg

7.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同學會安排石門水庫及附近的百吉隧道一日遊,欣然前往。

DSC02199.JPG

我們在初冬時節造訪,楓葉已幾乎落盡,只留蕭瑟的枯枝橫過天際。

DSC02186.JPG

小車沿壩堤而上,記憶中的水庫,重現眼前。下車走一段路,沿途大樹成林,湖面依然壯闊。

DSC02196.JPGDSC02205.JPG

在日本看過整片的楓林,總覺得色彩過於飽和而黏膩。今天偶然在枯枝林中看到一小片遲到的楓葉,猶帶殘紅,別有一番風情。原本混亂無序的樹叢,忽地有了秩序,傳達一種悠悠的況味,呼應著這時節的人生,素淨質樸猶勝艷麗光彩。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廳.png

咖啡之旅

 

在不同城市旅行時,逛當地的咖啡館,也可以看見不同的文化趣味。去過一些地方,記憶所:

  1. 尼斯的咖啡館,可以欣賞地中海的蔚藍海岸 (我們東海岸的流動咖啡車,可以看見同樣蔚藍的太平洋)
  2. 塞納河畔的咖啡館,可以坐在街邊的座位,看遊人也給人看 (我們不流行路邊咖啡座)
  3. 聖彼得堡的咖啡館,可看見窗外的普希金雕像 (我們未曾給詩人一座雕像)
  4. 馬德里的咖啡館,有著濃濃的畢卡索和米羅味道 (我們的畫家都在美術館和收藏家的倉庫裡)
  5. 都柏林的Oriental Café,因大作家喬伊斯把它寫進小說而出名。店裡另闢一間Joyce Room,但咖啡價錢加倍 (台灣還沒有小店因作家而貴)
  6. 愛丁堡的The Elephant House咖啡廳,羅琳女士埋頭寫作哈利波特的小店,全球波迷朝聖的地點 (台灣還沒有作家收入名列全國十大)
  7. 海德堡的大學城咖啡店,可以看見橫跨那卡河的古老大橋,河水悠悠。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在此醞釀而生 (我們的社會最缺哲學家)
  8. 柏林的咖啡館,可看見柏林圍牆上的塗鴉,令人省思戰爭與和平的糾葛,藝術與政治的曖昧對話 (我們的藝術除了技法的展現外,更需要有深度的想法)
  9. 奧斯陸街頭的咖啡座,挪威作家易卜生常來此寫作與會朋友,可以想像他就坐在你旁邊寫作他那本改變傳統性別腳色的重要大作玩偶家庭(我們對以文字維生的人不夠尊重,也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尊敬和物質回報,所以也很少人認真看待寫作這件事)
  10. 丹麥新港的咖啡館,可以看見丹麥兒童文學家安徒生故居在海港上的倒影。安徒生說過,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旅行 (可惜我們參加觀光的人多,旅行的人少)
  11. 溫哥華的咖啡館,坐擁海港和公園,曾是全球宜居城市之首 (期待新時代的高雄也有好咖啡配海景)
  12. 伊斯坦堡的海景咖啡,就在Topkapi皇宮後院,緊臨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欣賞往來的大船和黃昏海景。在這個東西文化交會的城市,喝咖啡,不在喝,也不在咖啡,在一種心境,在一種文化氛圍的吸引力 (台灣的咖啡廳可以多賣一些文化)
  13. 聖安東尼奧的 River Walk 咖啡餐廳,點一杯expresso,叫一盤墨西哥的玉米片沾Salsa,特別的組合。邊喝邊與運河船的遊人互相張望,也別有趣味 (台中市的綠川柳川如果能夠行船,那麼兩岸商家林立綠柳垂蔭有人如織的想像,一定少不了咖啡飄香)
  14. 首爾的咖啡館,有口味獨一為二的地瓜拿鐵。(台灣人最驕傲的創意發想多圍繞在珍珠奶茶,咖啡尚未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意風景)
  15. 河內還劍湖畔的咖啡館,攪拌杯底的煉乳和咖啡,有著甜膩的口感 (越南河粉在台灣流行,越南咖啡大家還很陌生,如果有人引進,也能創造與眾不同的市場)
  16. 曼谷的湄南河畔喝咖啡,看著漂流河上的布袋蓮,想到小說黑暗之心的開頭一幕就是河上的布袋蓮。沿河的東方文華飯店還專門闢一間展示館,紀念小說家康拉德曾住在這間飯店寫作。文人進住,變成這間飯店吸引世界讀者的文化賣點 (我們好像沒有這種文化傳統。飯店都在比新,少有人比傳統。歷史多在書本裡,很難有睹物思情的機會)
  17. 麻六甲的鄉間咖啡店,早餐時來杯咖啡,加一盤醬油胡椒半熟蛋,絕配 (我們的早餐還沒有這一味,趕快引進來)
  18. 日惹的鄉間咖啡店,賣麝香貓咖啡,沒有想像中的恐怖味道。(美麗的老闆娘會說多國語言,最想來台灣觀光,台灣還是很有吸引力)
  19. 京都花見小路附近的咖啡店,點一杯藝妓咖啡,情景相配。看穿和服的台灣觀光客穿梭巷弄之間,也是旅遊的一部份。 (聽見穿和服的日本人開口說一口道地的台語,大吃一驚,原來台灣觀光客租和服穿在逛街。在這附近,區別日本人和台灣人的方法,就是看他穿不穿和服。真是詭異(uncanny),因為日本人自己都不太穿和服了)
  20. 去台東東蘭山上的月光咖啡,先得蜿蜒上山,幾番折騰才可到達。但把咖啡店開在深山,就不打算賣給一般人,來的人都有幾分浪漫情懷。在這個桃花源,遠眺太平洋,看著月亮從都蘭灣升起,真的是如夢似幻,不知今夕是何年。

想到這些咖啡店,過去旅行的點滴記憶又鮮活地回來了。昨天到學校上課,經過市政路,看見一間外表有型的咖啡館,想著學期結束後去那喝杯奢華的藝妓,慶祝漫長的學期終於結束了。懷著期待,希望不會失望。

旅人絮語: 一座城市的溫度,是由許多有特色的咖啡館撐起來的。旅行的記憶總是帶著不同的咖啡味道。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