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 來了
我翻譯的書 都柏林人,終於問世。
這本書花了我許多心血,今天拿到書,雖然趕不及在6/16日
「布魯姆日」(Bloomsday)拿到書,心裡還是很高興。
我自己做喬伊斯研究,寫喬伊斯相關的學術論文。但是論文的讀者群,
畢竟是小眾,因此就應國科會之邀,翻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
希望能將喬伊斯介紹給一般讀者,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
但翻譯真是苦差事,常為尋找一個恰當的字或詞,輾轉反覆,不得安眠。
但我覺得做研究的人,應該不怕麻煩,從自己研究的領域裡,選一本經典
代表作,把它翻成中文。此舉,除了分享研究成果,服務一般讀者外,
也為本土中文文化資產的累積,盡一分心力。
倘使我學界中人,都有此認識,人人翻一本經典大作,
那就不怕沒有好書讀了。
……………………………………………….
書本封底的文字介紹:
《都柏林人》是閱讀喬伊斯的入門之作。這部小說十五個短篇故事彙集而成,
分別記述都柏林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在喬伊斯的
描繪裡,二十世紀初的都柏林人,沈浸在英國殖民昏暗的燈火裡,看不見自己
真正的面貌,甚至於在死亡將至的陰影裡,渾噩度日,麻痺不自覺。他的敘述,
苦澀多於愉悅;他的書寫策略,尖酸諷喻,警世味道濃厚。喬伊斯具有很高的
文學才情,他的文字出入於悲劇和喜劇之間,擺盪在同情與嘲諷之際。
他的書寫,有時候,帶著同情的介入;有時候,維持一種諷喻的疏離姿態。
更多的時候,欲言又止。尤其是慣用「靈光乍現」的開放式結尾,引發讀者
對劇情後續發展的揣測。《都柏林人》採用寫實主義的敘述法,因此看似簡單,
其實在文字表象下,有著相當分歧複雜的指涉意義。在這本書裡,喬伊斯以
文化病理學家的姿態,對都柏林人在心靈、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麻痺」
現象,進行解剖、清理與診療。喬伊斯筆下的生命是一場困局,愛爾蘭的經驗
提供我們一個自我觀照與省思的機會。透過批判性的閱讀,《都柏林人》可以
引導我們在生命困局的掙扎中,增長智慧。
.......................................................................
……………………………….
這本書的內容包括:
1. 前言
一、出版
二、《都柏林人》的批評史
三、寫作風格
四、翻譯討論
五、現有譯本概況
六、文本即生命
2. 導讀:麻痺:《都柏林人》的文化病理學
一、變調的啟蒙
二、後饑荒創傷
三、心懷感激的被壓迫者
四、大雪的啟示
3. 小說十五篇:分別是 兩姊妹、邂逅、阿拉比、伊芙琳、賽車之後、
護花使者、寄宿之家、一抹微雲、對比、泥土、憾事一樁、會議室裡的常春藤日、
母親、恩典、死者。
4. 最後附上喬伊斯年譜、愛爾蘭簡史、《都柏林人》研究參考書目。
這樣的安排,有翻譯,有導讀,有研究書目,希望能提供讀者多元的需求。
200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