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都柏林人 來了


 


 


我翻譯的書 都柏林人,終於問世。


 


這本書花了我許多心血,今天拿到書,雖然趕不及在6/16


布魯姆日」(Bloomsday拿到書,心裡還是很高興。


我自己做喬伊斯研究,寫喬伊斯相關的學術論文。但是論文的讀者群,


畢竟是小眾,因此就應國科會之邀,翻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


希望能將喬伊斯介紹給一般讀者,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


但翻譯真是苦差事,常為尋找一個恰當的字或詞,輾轉反覆,不得安眠。


但我覺得做研究的人,應該不怕麻煩,從自己研究的領域裡,選一本經典


代表作,把它翻成中文。此舉,除了分享研究成果,服務一般讀者外,


也為本土中文文化資產的累積,盡一分心力。


倘使我學界中人,都有此認識,人人翻一本經典大作,


那就不怕沒有好書讀了。


 


 


……………………………………………….


書本封底的文字介紹:


 


《都柏林人》是閱讀喬伊斯的入門之作。這部小說十五個短篇故事彙集而成,


分別記述都柏林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在喬伊斯的


描繪裡,二十世紀初的都柏林人,沈浸在英國殖民昏暗的燈火裡,看不見自己


真正的面貌,甚至於在死亡將至的陰影裡,渾噩度日,麻痺不自覺。他的敘述,


苦澀多於愉悅;他的書寫策略,尖酸諷喻,警世味道濃厚。喬伊斯具有很高的


文學才情,他的文字出入於悲劇和喜劇之間,擺盪在同情與嘲諷之際。


他的書寫,有時候,帶著同情的介入;有時候,維持一種諷喻的疏離姿態。


更多的時候,欲言又止。尤其是慣用「靈光乍現」的開放式結尾,引發讀者


對劇情後續發展的揣測。《都柏林人》採用寫實主義的敘述法,因此看似簡單,


其實在文字表象下,有著相當分歧複雜的指涉意義。在這本書裡,喬伊斯以


文化病理學家的姿態,對都柏林人在心靈、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麻痺」


現象,進行解剖、清理與診療。喬伊斯筆下的生命是一場困局,愛爾蘭的經驗


提供我們一個自我觀照與省思的機會。透過批判性的閱讀,《都柏林人》可以


引導我們在生命困局的掙扎中,增長智慧。


.......................................................................


……………………………….


這本書的內容包括:


1. 前言
 一、出版


二、《都柏林人》的批評史
 三、寫作風格
 四、翻譯討論
 五、現有譯本概況
 六、文本即生命
2.
導讀:麻痺:《都柏林人》的文化病理學
 一、變調的啟蒙
 二、後饑荒創傷
 三、心懷感激的被壓迫者
 四、大雪的啟示
3.
小說十五篇:分別是 兩姊妹邂逅阿拉比伊芙琳賽車之後


護花使者寄宿之家一抹微雲對比泥土憾事一樁會議室裡的常春藤日


母親恩典死者。
4.
最後附上喬伊斯年譜愛爾蘭簡史《都柏林人》研究參考書目。


 


這樣的安排,有翻譯,有導讀,有研究書目,希望能提供讀者多元的需求。


2009/6/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