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英語學習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和外國學生交流 建立全球意識

  莊坤良

DSC02658.JPG

 互聯網的時代, 球化已經不是口號,而是我們生活裡的日常事實。全球化拉近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而我們也成了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化彰顯了一個流動的文化現象:人員、技術、金融、媒體都處在一個全球交流、交織、交會的狀態。

校園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縮影。來自各地的學生,齊聚在同一間教室,互相學習。作為老師,我有第一手觀察與相處的機會。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參與台灣的教育,帶來了新的刺激與省思,讓我們看見多元世界的繽紛,也看見自己的特點與盲點。例如:

‧義大利學生,無法接受夏威夷披薩裡有鳳梨這樣不正點的詭異味道。

‧泰國學生,溫和謙遜,凡事慢慢來的生活哲學,與生活步調較快的台灣,形成對比。

‧日本學生受宮崎駿電影的影響最愛九份,對台友善,但說英文的信心普遍不足。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全英語授課(EMI )的想像與真實

IMG_20190304_221408.jpg

這學期開了一門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的課程,開學後課堂裡坐著一半外籍學生和一半的台灣學生。課堂的教學語言是英文,但教師面對兩種截然不同學習方式與態度的學生: 歐美學生不通中文,英文也不盡然流暢完美,但上課主動提問,勇於表達。東方學生(包含日本韓國越南學生)對英語缺乏自信,相對被動,羞於開口參與討論。要在兩種不同屬性的學生間用英文上課與學習,對老師同學都是挑戰。

英語是全球最通行的語言,掌握它就掌握與世界溝通的工具,學會了當然是一種福氣 (blessing),但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需要花大力氣去學習,它像掛在我們脖子上的信天翁[1](an albatross around our necks),是我們擺脫不掉的詛咒 (cursing)。隨著校園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全英語授課(EMI)變得越來越普遍,但也越來越棘手。

        全英語授課有許多想像中的優點,例如可以改善跨文化溝通,增強全球意識,對國家可以提高競爭力,對個人可以強化就業競爭力,對大學可以提高全球排名等等好處。因此,EMI 這個議題就變成了當前高教課程改革的一個焦點,也隨之成為學術表現與教學卓越的考核項目。在大家的想像裡,英語流暢可以提高自己向上的社會流動力,就業前景看好,在未來國際企業的職涯前景光明,至少在校內參加交換學生徵選裡佔有優勢。

但在實際操作時,EMI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原本一石二鳥的策略可能導致英文和專業,可能兩頭落空。有些人甚至於質疑其分配不正義: 原本程度好的同學受益,差的相對受害。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加速英語能力的兩極化。這種教育的不公平卻被體制化,使得能力與教育資源本來就不足的學生被邊緣化。因為語言能力的差異,國際學生自成一個小圈圈,反而缺少融入在地社會與文化的機會。這種以學術之名, 強化英語霸權,也進一步使得本土語言認同受傷。獨尊英文,自有其盲點。例如,全球商業活動更需要在地知識的支撐。英文表達也需要在地語彙來補強。此外,以第二語言思考,語言本身的創造性受到壓抑,連帶也會影響新概念或創意思考的開發。

要釐清這些糾葛的問題,我們必須回學生老師和行政三個角度來檢討:

(A)學生觀點: 訪談學生,他們對EMI的反應大抵有如下的聲音: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1188.JPG

IMAG9847.jpg

DSC01338.JPG

DSC01328.JPG

DSC01519.JPG

DSC01512.JPG

倫敦街頭學英文

莊坤良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044.JPG

 

學生沒來上課,請假的理由五花八門。最常聽見的理由是: 「老師, XXX,今天「不舒服」(He is not feeling comfortable),要請假。」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式表達,間接、委婉、含混,真相不明,甚是於真假莫辨。何謂「不舒服」? 感冒? 還是對老師感冒? 吃壞肚子或心情不佳? 打工調時間或社團有活動? 熬夜早上起不來或買了廉航機票去日本玩? 總之一句話「不舒服」,涵蓋了所有的可能性。

這個回答引起我思索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和台灣學生英文表達的問題。簡單來說,東西文化與英文表達的差異可從下面三個角度來觀察:

  1. 中文是文學性的語言,講求文體優美,意境高遠。英文是比較科學性的語言,講求精準,具體,明確。例如,英文文法對單複數,男女性別,現在、過去、未等時間,都有一定嚴謹明確的要求。對比之下,中文則相對籠統。因此我們說不舒服不能來上課,西方會具體的說是拉肚子不舒服。如果你說我的腳痛 (My leg hurts),西方人會具體說問你是knee, ankle, toe, foot, calf 哪裡痛。同樣如果說「我的手痛」(My hand hurts),他要問的是fingers, elbow, wrist 或是palm痛。換言之,英文表達比較強調明確、具體的表述。
  2. 中國人重群性,西方重個人發展。中國人以和為貴,群體意識強,因要維持和諧,怕傷了和氣,說話方式相對間接含蓄,語意也就相對模糊。中文的表達經常「意在言外」,這對缺少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就不容易了解。古代禪宗還主張不立文字,但求了然於心。這種文化基因影響了我們的表達能力。東方傳統的教學,不鼓勵發問,學生多是被動聽講。西方教育則強調個別差異,鼓勵個人創意思維的開發。美國小孩子從幼稚園開始,上學的第一個活動就是 Show and Tell。小朋友每天帶個小東西去學校,輪流向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東西,也是表達練習。但我們的教室裡,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講話」。練習講話並沒有受到鼓勵,遑論表達訓練。
  3. 中西的表達模式不同。中式表達較迂迴,常把重點放在最後,有點圖窮匕見,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我們傳統作文的模式就是「起承轉合」,我們像寫小說一樣,先鋪陳一番,再經多重轉折,最後才有結論出來,有時也沒結論。這種兜圈(circle around)轉彎抹 (beat around the bush)的策略被視為作文的典範,早已深入我們的教學體制。反觀西方的表達強調「切中要點 」(to the point),常開門見山先把自己的立場主張說清楚,因此寫作以主題句 (topic sentence)開始,目的是講清楚,說明白。這種絕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彰顯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因此有一種很弔詭的現象,有些人對英文聽說讀寫技巧掌握得很好,但英文仍然不夠道地,原因就是他們用中文的邏輯來說寫英文。他們把英文說得像中文一樣籠統,反而違背了英文清晰表達的原則。此外,網路世代,語言溝通越來越講求快速明白。大家恐沒耐性聽你用「起承轉合」說一件事。也許開門見山,可以更直接清楚地溝通。

     

    回到我們的教學現場,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的思考行為多根基於中華文化。但英文作文要怎麼寫怎麼教,才能把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意識納入教學實踐中? 這對英文教師都是挑戰。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文學到文創: 談英語學習的應用思考

莊坤良

 

許多人學英文成效不彰的一個原因是:「學」到的句子,沒有機會運「用」,所以隔一陣子就忘了。「學」與「用」之間的落差,變成了一道障礙。特別是文學性的語言,距離實用性的目標更遠。作為一位英語教師,我也在思考如何在「學」與「用」之間架橋。這篇短文將從「活學活用」的觀點來看文學性語言的運用,期望讓英語學習有一個新的認知。

 

有一天上課,介紹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歌手鮑布狄倫(Bob Dylan)的名曲 Blowing in the Wind 給學生,大家陶醉在優美的旋律和意味深長的歌詞裡。我心血來潮問學生,若把歌詞裡的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一個人要走出少路,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男子漢?)抽出來,從文化創意的觀點來思考,可以被轉化運用在什麼地方?有位同學說可以拿來印在運動鞋或高級皮鞋的鞋盒上做廣告文案,暗指:「要當男子漢,就要穿這款鞋」(朱唯睿)

 

我也呼應,“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才能看見青天?)可以設計成環保宣傳海報,抗議PM 2.5的空氣汙染。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我們要看多少砲彈飛過,才能永遠禁止它們?)正是最好的反戰標語。“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一個人要有多少隻耳朵,才能聽見人民的哀號?)則可以用來做勸募的台詞。這些有趣的創意發想,也開展了文學性語言的實用性探討。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位思考: 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莊坤良

IMAG0567

最近出差去了一趟印尼,順利辦好事情回來,有同事問我怎樣跟信回教的印尼人溝通。我認真想了想,也有一些看法,可以分享。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養成跨文化溝通能力,理解他人並表達自己,變得很重要。以下就對此項能力的養成方法與態度,提出幾點見解來討論:

 

一、專業英文重要還是社交英文重要?專業的溝通,範圍明確,需要知識的深度;而社交的對話無所不包,需要常識的廣度。這兩種語言能力,一樣重要。專業的對話是工作所需,但看似無關要緊的生活語言也很重要,許多共識的建立,都藉由社交語言的催化而達成。尤其是進入管理階層的人,社交應酬機會多,飯桌上通常不討論專業知識,多的是生活經驗的交流;八卦新聞或風花雪月的人間事,都是有趣的話題。所以除了專業語言外,也要磨練自己的社交語言。

 

二、注意使用英語溝通的兩種不同對象:一種是英語非母語人士,另一種是英語為母語人士。對前者而言,英語是一種共同語言(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因此不必在意正統或標準問題,能溝通最重要。言談之間最好避免使用典故、複雜的詞彙或罕用的句型,盡量考慮對方能否理解來發言,以達到最大的溝通效果。我和印尼學者的對話,大抵遵守這個原則。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NE_P20171211_19551515.jpg

國際化留學和英語學習

莊坤良

 

近日到世貿大樓參加一場留學講座,談國際化與英語能力的養成。演講內容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地球村的日子不是想像而是事實,蝴蝶效應讓我們與遠在他方的異己緊密相連。全球與在地, 本土與國際,不斷互相滲透,構成一個流動的世界,人們在不停地越界跨域中生活。過去我們習慣從台北看天下,現在更需要從天下看台北,透過雙向的觀看省思,尋找自己清楚的定位。今日年輕人更應該以開闊的胸襟來懷抱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培養自己國際移動的能力。第二部份談未來的國際化人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專業能力與外語能力兼備,第二,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第三,嫻熟網路科技的運用。而養成這三種綜合能力的關鍵就是英語能力。英文是參與國際活動、融入國際社群、改變自己與世界的工具。學好英文對自己未來的工作,變得很重要。如要出國留學,就要趁早在國內打下好的基礎,養成良好的英文說寫能力。

演講結束後,有位代替孩子出席的媽媽,攬著我焦急地問了許多問題。(我們常怪「媽寶」學生,依賴不獨立,看來我們也要檢討「寶媽」心態,凡事代為作主的過份呵護)。她羨慕別人英文說得好,所以積極要把孩子也送出國學習。她的問題可歸納為: 、在國外學習是不是比國內好? 二、要怎樣才能學好英文? 她的問題充滿了對英文學習的迷思。現在我就來回應她的疑問,並談談我對學習英文的幾點思索:

  1. 英語能力的好壞,應分三個層次來觀察: 第一是生活英文,第二是專業英文,三是心靈溝通的英文。生活英文的層次最低,因為使用破碎的英文,輔以肢體語言,大抵也可完成基本的溝通。一般人以為可以用英文聊天,就表示英文很好。但英文好的積極意思應該是可以用英文對專業的知識領域,進行對話、溝通與討論。若要能用英語與人交心溝通,則必須對英語的文化歷史,有深入的理解與體驗,才能達到。
  2. 這位寶媽認為國內沒有學英文的環境,她天真地以為出國英文就會自動變好。這真是個天大的謬誤。我看過在美國待了三十年的台僑,英文沒捨進展,台語倒是進步很多。其實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力,不會因出國而就變好。現在市面上的英語學習材料與網路資源都非常豐富,只要有心學,在國內也可以有很好成效。
  3. 國人學英語的弱點,大概有幾種: 發音不正確,單字量過於單薄,句型變化較少,缺少足夠的文化理解,和缺乏英文的批判思考能力。中文字的發音以個別單字為主,但英文在字與字之間多用連音(liaison),若不熟捻這個技巧,英文說起來就顯得「字字清楚」,但卻破碎沉重,不夠流暢。此外我們也不用太迷信英美的「標準」發音,反而要學會適應各種不同國家民族的口音,以便和全球各地的人們溝通。
  4. 在句型運用上,過於單調。我們多依賴「主詞+動詞+受詞」的直述句,不會使用反面敘述,或其相關修辭技巧,所以言語表達過於單調乏味。王爾德過美國海關時說: “I have nothing to declare except my genius.” 就是玩弄反面敘述的手法。為加強表達的效果,你也可以模仿戲說: “He is humble except when he has nothing to show off.”
  5. 語言脫離不了文化。Winston Brembeck 說得好: “To know another’s language and not his culture is a very good way to make a fluent fool of one’s self.” 一個人語言流暢,但不懂文化,只會讓自己變成笑柄。缺少相關的文化理解,我們恐無法正確解讀意義或聽出話中話。例如,當美國人說 “That’s interesting”時,恐怕並不是真的在說「你的話很有趣」。他恐是基於禮貌,委婉表達他不了解或不同意你的話。
  6. 英語表達中最重要的詞類是動詞。缺少動詞,不成句子。但是國人習慣仰賴副詞,因此會用 “I cry very sadly.”來表示悲傷哭泣,而不會使用 “weep, moan, sob, wail, shed tears, howl”等不同的動詞來表現不同性質的悲傷情緒。同樣會用 “Eat” 不會用 “swallow, gobble, munch, devour, dine”; 會用 “Smile” 不會用 “giggle, grin, beam, smirk”; 會用 “Look” 不會用 “gaze, stare, glance, glimpse, peep, peek.”
  7. 國際化的關鍵能力在英文,更在英文的創意與思辨能力。一般人多讀軟性的書,較少閱讀需要辯證思考的硬性書籍,所以缺少讀寫的思辯磨練。德國詩人席勒說: 思考是我無限的國度,語言是我有翅的道具。」因此我麼必須淬鍊文字,提高閱讀難度,擴展思考的廣度與深度,以建立真正良好的英文能力。
  8. 出國攻讀學位,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與世界觀,也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此外,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融入不同社會的文化體驗,乃是生命成長中無可替代的價值。這種在真實文化環境內的浸潤式學習,最自然,也最有效。

     

    台灣很小,所以更需要宏觀天下。希望我們年輕的一代,能建立信心,勇敢走出去,在不同的文化中學習並茁壯自己。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tachment-1.png

想像批評與創意: 談英語能力的養成

莊坤良

 

            有一天早上去爬山,路過山中一小廟。清早廟門虛掩,走進去合掌一拜,突然聽見一聲: 阿彌陀佛。但廟中並無人,心中十分納悶。於是出門重新又進去一次,這次發現原來石柱後頭的鳥籠裡有一隻九官鳥,見香客進來便叫一聲佛語。洒然一笑,童心突起,就過去和它交談。但不管我對他說什麼,牠只會一句阿彌陀佛

            語言不只是模仿學舌,它更重思考與表達。國人學英語有個迷思,認為文學無用,因為不能標準化。其實英語能力包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文學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兩部分。前者是對語音、語意、文法句構等語言知識的熟練度,後者是透過文字理解自身(小我)與世界 (大我),它涉及三個面向:

  1. 文字素養與文化感知 (words)
  2. 生活連接與生命啟示 (world)
  3. 批判思考與心智訓練 (mind)

 

也就是,它與我們的文化素養 (cultural literacy)批判能力 (critical literacy)生命體悟 (personal growth)息息相關。簡言之,這兩種能力對英語學習而言就像一個人的肉體與靈魂,缺一不可。把這兩種能力做有機組合,我們的英語才能正常發展。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就業 影響大學生英文好壞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拆字遊戲


 


I)猜謎一則:


 I jump into the water. 打一字?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想與老人


 


我喜歡美國黑人作家Langston Hughes的作品。他的詩作意象鮮明,文字簡潔,特別容易親近。近讀他的短詩,有所思,以下短文,略書情懷。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實秋: 台灣英語文教育的先驅 (2)



 


三、退休生活,再創高潮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大大師:梁實秋)



梁實秋: 台灣英語文教育的先驅 (1)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化大學英文系所舉辦「看小說學英文講座」


師大英語系莊坤良教授:閱讀是進步不二法門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Queue and Cute


 


到英國旅遊,買票看戲、參觀博物館或上館子吃飯,人多的時候都要排隊。


有位學生到英國遊學,去看歌劇,不知道要排隊,只聽到有人說:「Queue ! Queue ! Queue !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等學校英語教師甄試的改革芻議


 


莊坤良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職教師進修班的過去與未來:


以台師大暑期英語教學碩士學位班的經營為例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的藝術    


1


許多教師常哀嘆:「唉!這一屆的學生比不上前幾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這完全是教學不力,因而一廂情願地認為如此。其實這個時代不但往前走,而且四面八方地往前走。不要認為自己曾經苦過,就要求我們的下一代,也一樣要吃苦,曾能成為人上人。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