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夏日學校新貌 (Part II)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結論與建議




從上述的比較研究分析,可以比較清楚看到國際夏日學校的經營,在推動高教國際化的過程裡,可以扮演的積極角色。綜觀之,美國在傳統上就有著英語語言的優勢,再加上長年來美國學校在各個學科領域的領先情形,豎立了良好的學術品牌,吸引著全球各地的學子來學習取經。他們的夏日學校也高調經營,從經濟的層面來觀察,美國的夏日學校是學校財政裡一個重要的來源。夏日學校基本上歸屬於進修學院,由校內各單位配合支援,而有效經營。因此,美國的夏日學校或課程,一般收費都相對昂貴。美國學校具有彈性與自信,願意提供國際學生一個參與正式修課的機會,也同時兼顧學校財源的開拓。




日本學校相對保守。但可以理解的是,日文並非國際性語言,因此對吸收外國學生,相對不利。但日本政府也未能利用暑期,開設短期研究的英語課程來吸引外國學生。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日本的開學與寒暑假時間,與多數國家不同,不利於推動國際夏日課程。




 




中國大陸的高校對高教國際化的議題也很關心。985學校和211學校都注意到如何利用中國的崛起,加速學校國際化的發展。現已有少數學校採取積極作法,包括與外國名校合作,開設漢語學習與專業科目課程。北大的企圖心,人大的積極作法,都讓人佩服,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有大的成效,改變大陸高教的國際化面貌。




以東北亞地區的國家來比較,韓國在國際夏日學校的經營與推動上,最具遠見與成效。韓國政府重視高教國際化的推動,除了鼓勵英語授課,廣聘國際教授到韓國任教,選送學生到海外學習,改善校園內的國際化環境外,也注意到國際夏日學校經營的重要性。韓國高校的評鑑,以把國際化納入其中。韓國高校在這樣的機制下,無不努力推動夏日學校。現在幾乎有規模的韓國高校從南到北,幾乎都有國際夏日學校的設立。高校具有使命感,他們把夏日學校當作是國際交流的變通管道之外,也把它當作介紹韓國文化的管道。




 




 




台灣若實施國際夏日學校,有幾項優點:




1)解決交流不平衡問題:歐美國家與台灣高校之間,長久以來存在著交流不平等的問題。也就是,歐美學生不來台灣,而台灣學生急著要到歐美學校當交換生。類似情況也存在台灣學生不願到東南亞當交換生,而東南亞的學生想到台灣來學習。夏日學校因其時間短而獨立,歐美的學生在不耽誤正常學制學習的情況下,比較願意來台灣來學習。學校正好利用夏日學校,提供名額給歐美友校學生來研習,以達到正規學期裡交換生的實質平衡,並保障自己學校學生可以持續到歐美學校當交換生。




2)這是個亞洲崛起的時代,越來有越多的國際學生開始對亞洲產生興趣。國際夏日學校的興辦,可以提供一個招收外籍學生的實驗平台,藉以檢視校園及課程國際化的措施。




3)夏日學校的目的是提供本國學生一個不出國也可體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國際夏日學校的招生,理想上應該本國學生與外籍生各半。同時,基於資源共享,並不限定本校學生才能修,國內外他校學生也可參加。




4)國際夏日學校除了教學的目的外,也是一個宣傳台灣文化的平台。




5)參與過國際夏日學校的外國學生,有了台灣的學習經驗,可以提高他們將來進一步來台進修較高學位的意願。




6)國際夏日學校採全英語授課,可以強化本地同學的英語能力,以為將來的國際競爭準備。同時夏日學校廣邀國際名師來台授課,可以拓張各校的國際學術網路關係,有效提高各校的國際知名度。




7)國際夏日學校改變傳統一學年只有上下兩學期的思維。以第三學期的概念,彈性修讀課程。有利於學生們的生涯規劃。




 




台灣高校目前尚未對國際夏日學校投以相當的關切。以台灣的高教品質地緣關係,及正統中文的環境,其實有很大的潛力來興辦國際夏日學校。台灣高校雖多,但不見得對此一議題的重要性有足夠的瞭解。教育部可以在這個議題上使力:




1)以政策引導,獎勵開設國際夏日學校:




根據高教基金會的調查,台灣高校的夏日學校開課乏善可陳,很難吸引國際學生的注意(見附件3)。造成各校不願意投資在這個項目的原因很多,開辦夏日學校起頭難,但觀念的認同最重要。拿了政府大筆補助金的五年五百億的學校和教學卓越的學校,有義務也有責任,分享資源,帶頭實施國際夏日學校。其他有特色課程的學校,也可鼓勵開設夏日學校。




 




2)整合資源開設台灣研究相關的國際課程:




台灣高校多,性質殊異,各自為鎮,缺少整合,看不見整體的力量。台灣在醫學醫藥、電腦科技經貿政治發展人文藝術設計創造上有良好的表現。是許多國家可以學習的對象,但國內缺少以英語授課的「台灣研究」的課程。對台灣有興趣的國際學生缺少一個瞭解台灣的管道。國際夏日學校應鼓勵有能力的學校單獨或合作開設相關課程,以吸引國際學生來學習台灣經驗。




 




3)強化華語教學:




全球華語熱,台灣使用正體中文,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目前華語資源的運用,多屬各校單打獨鬥,缺少有效的整合。許多學校華語中心規模太小,未達經濟效益。學校也未能正視此一議題,投以資源。一般而言,華語中心多不納入正式學程,是屬於推廣單位,必須自負盈虧。因此,經營上,除了少數有歷史的華語中心外,一般都慘淡經營,坐視全球化熱,卻分不到一杯羹。華語項目需要各校正視,投以資源,長期規劃,假以時日,必能壯大。




各校的國際夏日學校,可搭配華語課程,宣傳台灣文化。教育部宜鼓勵加強各校華語中心的運作,以為吸收短期國際生來台學習。




4)推廣各校特色科目




國際化最重要的就是拿出好的課程來引國際學生。有了好的課程,國際學生就願意跨海來學習。台灣的學校科系完整,各校都有自己的強項。只要暑期時間,開設幾門具有特色的課,吸引本地與海外學生來學習。只要持續投資,進行數年,必能有成。




5)國際夏日學校建制化:




各校應該把夏日學校的規劃與執行,納入正常學制之一環。由專責單位專人辦理,進行規劃邀聘師資進行海內外宣傳等事宜。現有的夏日學校大抵只有華語教學,除台師大國語中心外,大都規模不大,影響有限。少數開設專業課程的學校,也是臨時任務編組,或委交國際事務處辦理,缺少校方從長遠觀點來做統一長久的規劃分工。因此課程大都臨時決定,每年都不穩定,也無法提早宣傳,也就無較明顯的成果。反觀韓方作法,或大陸人大的作法,我們仍有待在校內建立共識,並努力推行。




6)納入學校國際化評鑑項目




台灣學校辦學評鑑,教學卓越計畫,五年五百億學校的申請,都已經把國際化程度納入指標。但重點都偏向在國際學生人數的量化統計及校園國際化設施的準備上。現學校評鑑已經進入第二輪,有必要進一步檢視各校國際化課程的建制。除了在正規學期裡多開全英語授課的課程外,現也應該考慮把國際夏日學校納入正規課程。因此,把國際夏日學校的開辦納入國際化評鑑,從制度面上要求學校重視,投以人力物力,強化課程內容與國際宣傳,一定可以加快台灣高校的國際化,並造福多數莘莘學子。




 




我們在東亞的鄰國韓國,近年來,快速崛起。從電腦科技到影視流行文化,在在都展現了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這個成功的背後,與韓國政府大力推動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有關。韓國除了鼓勵學生出國進修外,也注意到如何吸引國際學生到韓國學習韓國語言文化科技。這幾年也刻意輔導韓國高校發展國際夏日學校,成效卓越。台灣高教的品質,備受肯定。如何把握這個亞洲崛起的時機,進一步在觀念上體制上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提高台灣高教的國際影響力,勢在必行。而國際夏日學校的全面開辦,就是一個試金石。




 




韓國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莊坤良 Kun-liang Chua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