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飲食文化


週末下午開車去新店山上的大山無價食養文化吃飯。


因為餐廳在郊外,只能開車上山。


因為下雨天,經一番折騰才到達。


餐廳內的布置,簡潔雅致,有禪機。


 



 


脫掉鞋子的束縛,踩在榻榻米,


 



 


諾大的空間,僅用半透明的竹簾隔間,給人若即若離的噯昧想像。


 



 


入門處的玄關有粉紅色的花叢迎客,


 



 


上到二樓玄關,還有一株綠色的小樹為主體的小型山水植栽。


 



 


入內,大水缸種杜鵑,給人花下宴飲的遐想。


 



 


棉紙燈籠,有古趣。陶器與花草的組合,


 



 


懸掛的書法,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


 



 



 


最棒的是窗外的大山,雲來霧去,是一幅不斷變化的自然山水畫。


 



 


餐桌上的紅燭紅餐巾,黑色的窗框,綠色的窗景,


幾只茶杯,儼然就是一幅靜物油畫。


每道食物都用不同的餐具裝盤,色香味之外,


還是視覺美學的饗宴。


 



 


白色的豆腐被綠色的波菜湯包圍,裝在仿石頭質地的碗裡,


看來就像鑲在原石裡的玉佩。


 



 


鹹豆漿玉米,金黃配乳白,長方形的盛器一角,


不忘隋性放上一朵小雛菊,一片不知名的綠葉。


 



 


蓮花雞湯最是經典。看著一朵乾燥的蓮花,


隨這熱湯的蒸汽上升,一瓣一瓣地開落,美得令人摒息。


一餐飯吃下來,近三小時。真是慢食。因為慢,才能放鬆心情,


才能靜聽友人的言談,才能分享生活智慧。


三點多才心滿意足地離開餐廳。


 


回家後,仔細想想,為什麼山上的飲食,特別吸引人?


其實餐廳的用料一般,並無特別昂貴的食材。


但收費不貲,老闆在賣什麼呢?


我想他在賣吃的文化。


吃的最高境界,不在吃。


它是一種意境,重在欣賞,貴在在心賞。


 


首先,餐廳設在山上,饕客必須自己克服交通問題,


沿路上山的期待心情,逐漸挑起味蕾的刺激想像。


因為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所以感覺特別好吃。


說實話,有那麼一點麻醉於自己的鑑賞能力與品味的虛榮感。


第二,食物本身的烹調兼顧色香味。食物的擺設裝盤,


配合食物的形狀色彩,各有不同的搭配。


每道菜端上來都賞心悅目。客人嘴巴吃外,眼睛也吃。


 



 


第三,用餐環境,刻意經營。桌與桌之間,有足夠的距離,


且用花木竹籬隔間,不至於互相干擾。此外,日式禪風,


脫鞋榻榻米,都給人放鬆的感覺。


 


主人對這些食物以外的事物,用心經營,


兼及不落俗套的推銷手法,早就贏得口碑。


讓人願意不怕麻煩,多掏一些錢,來享受一頓特殊的飲食經驗。


 



 


當然,好的飲食經驗必須包括三件事:


一是食物,二是環境,三是友伴。三者缺一不可。


春日雨綿綿,三五師友,談天說地,論斷江湖,


心靈的交流,才是最大的饗宴。


(莊坤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