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踩踏台北城(2)


 


又是星期天,再次遷出我的小紅,踏踩台北。


城市的魅力來自歷史與變遷。歷史縱深不足的城市,就缺少人文迴旋的空間。有些地方,就像沒有歷史的地理,容易看過就忘,缺少歷史感,因為他們的面貌常得都差不多。


今天就來踩踏台北的歷史。清末的台北曾經是座古城。設有五座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


日本人來了,開發殖民地,拆牆。還好,有些日本人還有點歷史文明的素養,提議保留城門,才有今日之古城門遺跡。


今天就鎖定舊台北城走一圈。從住家附近的師大公園出發。夜晚喧囂的公園及夜市,安靜了下來。帶狀公園裡有兩座地標式的公共藝術。


 



 


在早晨柔和的陽光下,靜靜地發著光。


 



 


輕踩兩下,往和平西路方向出發,直奔萬華龍山寺。


 



 


先在華西街口附近,來碗肉粥,切一盤炸豆腐佐菜,當早餐,味道份量都剛好。龍山寺是先民開發台北盆地的信仰中心,香火到今天還是鼎盛。



 


龍山寺右手邊的華西街夜市,不再殺蛇,少了血腥,也少了愛刺激的觀光客。SARS其間,鬧得沸沸揚揚的仁濟醫院,依舊在。


 



 


清爽簡單的外表,帶著熱切的心,仍是萬華地區居民的健康守護者。


幾年前,龍山寺夜市拆了,蓋公園停車場,攤販散去,一些美食攤也流落四方。


 



 


可惜的是,新的地下商場冷清,人氣散去之後,不易聚集。公園廣場現在是遊民的集中地,依附在龍山寺的「慈航普渡」,上了年紀的資深公民,在此下棋,擺舊貨攤,或站壁,總給人一種潛在的不安,每走到此地,精神緊繃,反而嚇走中產白領,入夜成了治安死角。倒是靠85C的巷子有一間古玩店「葛拾遺」,名字取得雅,門庭的擺設,更見古風。


 



 


一幅脫漆的木刻對聯,擺在門口。一株香蕉樹,樹葉橫過門板,猶如水墨古畫。這樣的雅趣,在台北市區內,已是少見。


 



 


龍山寺左手邊緊鄰青草巷,再隔一條馬路就是剝皮寮。


 



 


整修過的剝皮寮,現在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也是電影「艋舺」的拍攝場景。


 



 


為什麼是剝皮寮?剝誰的皮?牆上的解說,也不是很清楚。


 



 


老街的磚牆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牆上的彩繪,猶如傳奇素人藝術家洪通再世。老街在繁華的商業地段被保存了下來並且活用,在在顯示了當代台北的歷史情懷和人文素養。


 



 


踏上小紅,繼續走。曾經是全台最大小學的老松國小,就在昆明街上,百年老校,三層樓房,仍具風姿。


 



 


萬華多是舊記憶,年華老去。



 


巷裡來巷裡去,多的是這樣的老人茶店,或停止營業的米商建築,


 



 


夾雜在平地突起的現代高大建築之間。


萬華緊鄰中正區。中正區擁有最多的古建築。我離開萬華,胡亂一陣騎,發現自己已經來到延平南路的小南門,也就是重熙門。


 



 


據說是當年板橋林家捐款建的。繼續往北騎,就到了中山堂。


 



 


國民政府當年在此接受日本移交政權。古色古香的建築,與廣場旁邊高大的台北市警察局並置,顯得古樸。進中山堂廣場,要經過一小巷。


 



 


我的目光被的小巷口一間色彩鮮豔的建築物吸引。店名叫MASA,是義大利精品店。只是它的外表彩繪,顏色鮮豔,異國風味,台北少見,也是一景。


往博愛路繼續騎,經過著名的相機街,我的G10就在這兒買的。


 



 


郵局的大門外,就是那被夾在高架道路的北門。


 



 


土紅色的色彩和城門,還保存良好。只是可憐被孤立在交通車潮中,人們不易親近。這是都市發展和古蹟衝突的例子,只是它被很崎形地保存下來,作為活教材。


我騎一小段忠孝西路,再轉進重慶南路。


 



 


館前路角的土地銀行,幾根希臘大柱子,撐起一座龐然大物。這是日本勸業銀行的舊址,現在是土銀的博物館,裡頭莫名其妙地擺了一隻大恐龍的骸骨。


 



 


這種殖民地的大建築,很有歐洲風,連日本本土也不多見。


 



 


走在大柱下,人顯得渺小。我發現銀行走道上鑲有花鳥的藝術作品。


 



 


嗯!有品味。走在其間,忍不住多瞧兩眼!這件作品叫做:豐盛富足。見證台灣生活的幸福感!


 


土銀的對面就是建於1915年的台灣博物館。這是原來叫台北新公園,現在是228和平公園。這是台灣最雄偉的博物館,日據時期重要的現代化建築之一。


 



 


小廣場入口的金牛,是許多人小時候遊新公園的記憶。博物館左側有一座貞節牌坊。黃氏節孝坊,三級古蹟。


 



 


只是現代不時興這一套。民主思潮教育,兩性平權,價值更迭,讓這座牌坊有種時空錯亂的荒謬。公園原是光緒年間大天后宮舊址,日人建博物館闢公園,將之拆遷,


 



 


只遺留一些石具,細說著當年人們生活的點滴。


 



 


現在的公園裡還有五座中式亭子,一大四小。有一小亭,名滄海亭,內放置丘逢甲像,


 



 


另一個亭子內有連橫像。(另外兩亭不知是誰)。皆是開台名人。當然新公園改明228紀念公園,也一併洗刷了同性戀公園的聯想。


 



 


和平紀念碑不大,但幾何設計的基本建構,亦有可觀。


出了公園的側門,捷運出口,過街斜對面就是台大醫院。


 



 


平常只去看病,沒有心情欣賞這棟建築的美麗風采。換個心情,其實台大醫院的外觀,古典紅磚廊柱,殖民地的現代主義,風華猶盛。


出了常德街,轉中山南路,過東門。


 



 


這座孤立的城門因為地處要衝,所以見證了台灣三十年來所經歷的激烈民主運動。幾乎所有的政治抗議活動,都選擇這裡當作活動集會中心。東門還維持得很好,每天忙碌的車輛,繞著它轉。往中山北路,往羅斯福路,往仁愛路,往凱達格蘭總統府,通通由這裡開始。


 



 


我沿著國家圖書館騎,隔著馬路,看自由廣場,一早大陸團的遊覽車,排的滿滿的。


 



 


陸客都對蔣介石好奇,捲起兩岸風雲的蔣介石銅像都被請出校園或公共空間,搬遷到桃園的蔣中正公園集中管理。現在最大的一座銅像還保留在紀念堂裡面,因為太大,搬不出來,反而逃過一劫。


中正紀念堂這段路的人行道上有『文學之道』。


 



 


你看這是鍾肇政的魯冰花。


 



 


台灣著名作家的寫作被刻在地面。文學給一座城市品味。城市因文學而貴,任何偉大的城市,都有文學家以文字參與城市與文明的建構。沒有文學的城市,沒有文化可言。這一排文學之道,是台北市最美的人文景觀。可惜因為刻在地上,一面走路一面地頭看,不容易閱讀。如果刻在眼睛高度的圍牆上,將會更吸引人們的注意。


從羅斯福路再回到和平東路,台師大靠音樂系圍牆這邊的人行道寬闊,左右兩排的白千層,形成綠色隧道,行走其間,視覺上很舒服,因為紅牆上還有美術系學生的彩繪陶版作品。


 



 


老台北城之旅,告一段落。回到家裡時已近九點,騎了兩個鐘頭,額頭出汗,因為陽光已經大片大片灑落了整座台北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莊坤良筆記 的頭像
    莊坤良筆記

    莊坤良筆記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