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世界:


台師大的經驗


 


O年代起,隨著跨國商業活動的興起,科技的突破與網際網路的發展,社會學家開始關心討論起全球化這個議題。例如,瓦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以經濟為出發所建構的現代「世界體系」(the world-system),描繪「地球村」的雛形,說明全球性的經濟活動使不同地區的人民生活產生了互動的關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則認為以啟蒙與進步(progress)為主調的西方「現代性」(modernity)文明思維,和跨國企業所主導的經濟活動,及其所引發的相關文化活動,帶動了今日的全球化現象。而哈維(David Harvey)則進一步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後現代現象的反映。因著科技文明的蓬勃發展,世界時空受到空前的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國家疆域界線逐漸變得模糊,全球人們的生活反而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三者的主張,揭諸一個共同的現象:在全球化的時代,傳統國家的中央宰控力量減退,外來力量對本地的影響加大,本地事物的發生可能因他地的一舉一動而改變。物理學上的振動理論說,南半球的一隻蝴蝶拍動翅膀,會啟動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繼而在北半球引起海嘯。這種現象也表現在全球生活的連動關係上。例如,美國的經濟打噴嚏,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跟著重感冒。易言之,從政經社會運作的觀點來看,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可以自行孤立而存在;同樣地,也沒有一個現代人可以自外於全球化的種種無形影響。


全球化打破傳統地域邊界觀念,開啟人類生活的新紀元。文化人類學家亞葩都瑞(Arjun Appadurai)拆解landscape”,把全球文化的流動(flow)分為五種風貌(scapes):(a)族裔風貌(ethnoscapes),(b)媒體風貌(mediascapes),(c)科技風貌(technoscapes),(d)金融風貌(financescapes),以及(e)意識型態風貌(ideoscapes)(Appadurai 33)。族裔、媒體、科技、金融、意識型態這五種風貌的跨國流動,使得全球加速朝麥克魯漢所描繪的「地球村」這個想像社群前進。隨著各式高階與低階勞動人力的跨國移動、平面與立體傳播媒體的全球性影響、電子科技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國際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動、後殖民移民風潮所帶來的文化雜化與新生、觀光旅遊等的不同生活經驗的交融、跨國結盟的環保意識高漲、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使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異文化商品佈滿百貨架上,這些現象構成全球化世界的特色,它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無人能夠置身其外。


亞葩都瑞的說法,事實上還必須加上一項全球火紅的新型的流動形式,那就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透過學術交流、學生交換、跨國雙聯等國際性課程、跨國科研合作、區域性或全球性教育學術組織等方式的運作,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帶動全球知識快速的流通與分享,改變傳統人才養成模式,但也引發人才與就業機會的爭奪戰。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腳步越來越快,影響也越來越深越廣。全球各大學之間,合縱連橫,既競爭又合作,大家截長補短,都想要提供學生們一個及早經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希望大家在學校期間,就可以在語言上、專業上和心理上準備好去接受未來國際化的挑戰。更希望大家在就學期間,能有機會實地到不同文化的學習環境裡去學習,去實際體驗國際文化,以便畢業後,能在全球競爭激烈的工作機會裡,捷足先登,取得相對優勢。因此大學裡同學們的國際化啟蒙教育也變得相當重要。台灣師大處在這個世紀的大變局,也戒慎恐懼,步步為營,戮力變革,以便為教育做出最大貢獻。


這種新的改變可由學生、課程與教學等三方面來作進一步觀察:


1)學生多元化:


由於國際交流頻繁,國際學生日益增多,學生來源也跟著多元化。台師大現有國際學生人數眾多。以今年來計算,來自八十幾個不同國家數千名的年輕學子,分別在本校各系所及語言中心,進行長短期的進修。選擇在不同學院學系修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同學,約有400位。而在本校國語文訓練中心學習中華語言及文化的同學,更高達6000多人次(每三個月一期,每期有1600名國際學生)。此外本校尚有僑生大學先修班同學,計1400多人。這些人數龐大的國際學生,出入校園,參與各類教學與學生社團,形成本校國際化色彩鮮明的印記。


國際學生增多,也改變了校園生態。本校為因應新局,特別成立國際事務處,專責處理國際學生的招生與輔導。國際處積極參與國際高教組織,參與EAIE, NAFSA, APAIE等重要國際會議,宣傳本校特色,廣結善緣,結交國際友校,也獲取國際交流新知,以作為本校擬定國際交流策略之參考。國際處對國際學生的照顧,設有完善的機制,舉凡國際學生的護照、簽證、選課、住宿、交友、課業輔導、心理諮商的照護、到實習就業資訊的提供,國際處都為國際學生提供良好的輔助與支援系統,讓國際學生能夠安心就學。


台師大秉持「國際化就從校園開始」的理念,廣收國際學生及培養國內學生。國際化不必也不能等到出國才開始。校園裡有很多國際學生,本國同學有機會在校園裡,交到外國朋友,接觸外國文化,與國際學生互相學習。而本國同學也透過本校150多所的國際姊妹校,選送同學出國當交換學生,進行海外修課。另本校也在寒暑假期間,安排同學到國外姊妹校進行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以開拓同學視野,培養未來出國就學的興趣與能力。


2)課程國際化:


因為國際學生日漸增加,為因應國際學生的學習,本校也在課程設計裡,增加英語授課科目,以吸引外國同學來本校學習。本校訂有鼓勵教師英語授課的辦法,也同時規定新聘教師必須具有英語授課能力,並且每學期開課,此外也積極增聘外籍教師,雙管齊下,增加各類課程的國際化程度。除了個別科目的英語授課外,本校也規劃有全英語授課的學程及研究所,這些課程吸引了許多國際學生來本校化學、人力資源研究、英語教學、台灣文化等相關研究單位就讀。


除了增多英語授課外,本校也與國外姊妹校合作,推行所謂11(學生分別在兩校研究所各念一年,取得雙方學位)、2+2(學生分別在兩校大學部各念2年,取得雙方學位)、32(學生分別在本校大學部念3年,再到海外合作學校念兩年,取得本校學士學位,與他校碩士學位)等不同的國際合作形式。這種所謂的雙聯學制,涉及互相承認學籍,有效提高同學們的國際學習經驗。


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激烈,每所學校都面臨嚴苛的評鑑。當然目前的評鑑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以同一的標準來評鑑不同性質不同學門的專業。但不論這些評鑑制度是否周全,目前大學的生存之道,就在找出各自學校的專長屬性,發展各自的特色。台師大在教育研究、華語文教學、文化創意產業等三個領域,有其歷史傳承,也有其現代發展的利基及國際化的本錢。


台師大在傳統教育領域,本來就是台灣教育研究與發展的重鎮。本校教育學院系所完整外,幾個重要的研究中心,也扮演著各教育學門研究之間協調統合的角色,例如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發中心、特教中心、科教中心等,這幾個研究中心承接國家型計畫,協助教育部制訂政策,扮演國家教育智庫的角色,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因為這些堅強的研究社群,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發表論文,與國際相當單位進行跨國合作,成果斐然,現已成本校國際化的強項。


華語文教學是另一種的國際化指標。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本就是外國友人取經的對象,現大陸經濟起飛,更加深了中華文化的想像。本校相關的華語文課程完備,最基礎的學習方面,本校著名的國語中心,可提供不同語言程度的國際學生進修。學位課程方面,本校有國文系(設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應用華語系(招收本國學生)、國際華語系(招收外國學生)、華語文研究所(設有碩士、博士學位)、和國際漢學研究所。這些系所與東亞、歐美、紐澳各國,皆訂有國際合作案,進行海內外學生交換、教學與實習活動。


最後,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項比較新興的領域。當前的學術研究,強調跨領域的整合與創新。本校有聲名卓著的音樂學院、藝術學院、文學院等科系,輔以大眾傳播與管理學院,整合藝文領域專長師資與學生,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素材,進行產學合作。本校另設有「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作為整合的平台,積極將文化創意產業化。該中心與台灣及大陸產業界合作密切,同時也與世界各國在平面設計與企業識別系統的開發上,縱橫合作,成效卓越,現已是本校國際化的先鋒之一。


3)教學多樣化:


隨著高教國際化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與型態也面臨新的考驗。因高教評鑑所衍生出來的「重研究輕教學」,也面臨新的檢討。教學與學生評量也有了新的發展。現代的教學已經由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提升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評量也由考試成績書面測驗擴大到社區服務與志工等項目。


以教學變革為例,傳統教室的學習,也有了新貌。因應國際化的需求,新的教學正在打破時空疆界的限制,尤以E-learning、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和遠距教學的發展最迅速。本校教學發展中心,整合資源,推廣上述革新教學方式,已有相當成果。


這種新式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習習慣,也促進國際高教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本校的華研所就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多所國際友校進行遠距教學。這種教學無遠弗屆,突破時空限制,能迅速有效進行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新型態正有效協助本校與其他友校之間的國際合作。


此外,歐美學術大國透過海外合作設校或開設學分學位等課程,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但審視台師大的優勢強項,本校也在泰國曼谷開設境外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輔導泰國當地華語教師的進修,取得碩士學位。這個班級的開設,也進一步擴大本校在海外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


以上就因應全球化及國際高教的發展,簡單敘述台師大在學生、課程與教學等三個項目中,所做的因應之道。也簡述了台師大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尋找自己的強項,在教育研究、華語文教學、和文化創意產業等三項目上的規劃與發展。最後本人仍要提出三種國際化能力的養成,作為培養台師大學生的三項指標,與大家分享。


台師大國際事務處每年都舉辦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文化介紹活動,邀請本校的外籍學生來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文化。這些活動,引起很大迴響,甚至於社區裡國小老師也主動來電詢問,並帶小朋友來參加,希望他們從小就接觸國際化。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急速發展。全球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都體會到未來的教育發展,國際化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本校國際處提供一個平台,透過各種活動設計,提高同學們的國際化意識。


               全球化已經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全球化意味著資金、人才、資訊、技術的快速流動,因為快速流動,所以產生了知識、權力、機會與財富的落差。具有移動能力的人,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便利,充分享受知識落差或匯差所帶來的利益。缺少移動能力的人,則變相變成被剝削、被宰制、被殖民的對象,進一步加速拉大M型社會的兩端差距。因此,我常提醒同學,因對全球化的未來,同學們必須從在學校時就開始培養因應國際化的能力。至於同學們必須準備好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全球化或國際化的世界裡立於不敗呢?


我想每個同學都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才能在外來的挑戰裡,培養全球移動的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取得一個有利的生存空間。這三種能力是:


1)專業能力。


現代的知識發展,越來越專業,分門別類,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專門的領域裡,展現實力,才能與人競爭,確保自己在這個領域裡不被淘汰。專業能力是每個人生涯規範的根本。有了紮實的專業學門訓練及完整的學科體系之認知,才能在這領域裡,嫻熟運用知識,行創新之實。因此,每個系所的同學都必須對自己的專門領域,下功夫苦修,才能為國際化的未來,奠定不變的基本能力。良好的專業學門訓練,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能力,包括綜合、組織、運用的能力。這些能力有利於各個領域的創新表現,而創新正是國際化、全球化時代最核心的教育價值之一。


2)外語能力。


英語是國際語言,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知識,尤其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幾乎都是以英語為主要媒介。雖然華文崛起,但全球主要的語言仍是英語,因此有必要加強英語的學習。建立以英語溝通的能力,就有自信。能運用英語,表情達意,那出國還有什麼害怕的?語言能力,學會了,一輩子就跟著你,不像科技或其他知識,沒進修就會落伍被淘汰。學會英語,一輩子受用。當然如果還會其他的外語,那競爭力當然更強。台師大體認到外語能力與未來國際化競爭的關鍵角色,特別設立多個外語學程,提供同學學習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課程的機會,為將來國際化之需求,預作準備。


3)獨立能力。


        未來的世界,旅行移動是家常便飯。每個人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與行動,以便在短時間內去適應新的工作或生活環境。想像未來的工作場所,跨國公司主宰全球主要的工商活動,因此儘管你受台灣或大陸的公司應聘,但你很有可能被派到非洲、中東、東歐或南美去工作。去不去,由不得你。因此除了上述兩個條件,具有獨立的個性與適應異文化環境的能力,也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的理解與批判能力,也跟著變得很重要。跨文化的比較意識,及對問題多元的關照,可以提高對問題的意識,提昇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而上述這些能力的綜合運用,正是文化創新的原動力。這種獨立能力的訓練,同學們可以透過校內外各種社團的參與,以及參與各種國際活動的訓練,逐步養成。


                全球化所孕育而來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機會還是危機?就看你對這三種能力的掌握而定。全球化就像高速鐵路,飛快奔馳,時間的經濟可以創造無限的利益。當然你也可以拒絕全球化,寓守一地,拒絕移動。問題是:你要搭高速鐵路?還是要走路?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樣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機會與挑戰,你要拒絕改變?或是迎向前去,順勢借力,充實自己的實力,掌握機會,完成自己的夢想?但看自己的抉擇。


本文從全球化的理念出發,討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狀與挑戰。文中舉台師大在學生、課程與教學三方面的因應策略,並標出台師大三種特色課程,作為國際化的標竿,文末並論及因應國際化的三種能力之養成。以此就教各位教育界先進,盼能不吝指正。


(原文發表《西安思源學院學報:2009年兩岸高等教育西安研討會特刊》。20098月。第15期。59-62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