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位思考: 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莊坤良

IMAG0567

最近出差去了一趟印尼,順利辦好事情回來,有同事問我怎樣跟信回教的印尼人溝通。我認真想了想,也有一些看法,可以分享。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養成跨文化溝通能力,理解他人並表達自己,變得很重要。以下就對此項能力的養成方法與態度,提出幾點見解來討論:

 

一、專業英文重要還是社交英文重要?專業的溝通,範圍明確,需要知識的深度;而社交的對話無所不包,需要常識的廣度。這兩種語言能力,一樣重要。專業的對話是工作所需,但看似無關要緊的生活語言也很重要,許多共識的建立,都藉由社交語言的催化而達成。尤其是進入管理階層的人,社交應酬機會多,飯桌上通常不討論專業知識,多的是生活經驗的交流;八卦新聞或風花雪月的人間事,都是有趣的話題。所以除了專業語言外,也要磨練自己的社交語言。

 

二、注意使用英語溝通的兩種不同對象:一種是英語非母語人士,另一種是英語為母語人士。對前者而言,英語是一種共同語言(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因此不必在意正統或標準問題,能溝通最重要。言談之間最好避免使用典故、複雜的詞彙或罕用的句型,盡量考慮對方能否理解來發言,以達到最大的溝通效果。我和印尼學者的對話,大抵遵守這個原則。

 

和第二種人溝通,就比較複雜。英語的詞彙很多來自聖經故事、希臘神話或文學經典。例如,他們用「Adam’s apple」代表男生的喉結,用「Achilles’ heel」代表先天的弱點,用「Helen of Troy」代表紅顏禍水。他們會引用詩人Robert Frost的話,稱一件想做卻沒能做的事為「the road not taken」;或借用小說的書名,稱一個無解的問題為「catch-22。這類的表達涉及較多西洋文化典故,需要有較深的文化涵養。和英美學者的溝通,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文化情境。和這兩種人溝通,必須採取不同的策略,才能有較好的溝通效果。

 

三、會英語,不等於會溝通。溝通來自理解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差異。它是一種從傾聽、接受、認同、欣賞到感激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設身處地,以同理心來理解不同文化。例如,我們對印尼人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與每天五次的禱告習俗,必須尊重、甚至於欣賞他們的虔誠。Winston Brembeck說:「學一種語言,而不懂其文化,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口若懸河的傻瓜。」(To know another’s language and not his culture is a very good way to make a fluent fool of one’s self.。溝通不只是語言的問題,更是文化的問題。

 

四、那要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呢?國人對文化學習,缺少一種對位contrapuntal思考。學校裡教萬聖節的由來,但卻不教如何用英語來介紹我們自己的中元節故事。其實和外國人談話時,他們有興趣的是我們的中元節,而不是他們耳熟能詳的萬聖節。對位思考,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觀念。文化溝通重在連結本國與外國的異同,我們一面瞭解他人,一面也要能表達自己,才能達到雙向交流的目的。

 

文化學習如果少了在地文化的參照省思,將會變相強化主流文化的霸權與刻板印象。表面地接受文化差異,缺批判思考的文化實踐,文化素養也不容易生根。不用怕接觸有爭議性的題材,反而更要藉此磨練批判思考與文化理解能力。若國人有更好的文化素養,就不會有人把納粹屠殺當玩笑來戲耍了。

 

五、溝通時,幽默是最好的潤滑劑。一般人習慣開門見山把企圖直接攤開來講,缺少間接迂迴的策略,反而不容易達到溝通的效果;而且這種對話常過於枯燥嚴肅,少了聊天時應有的愉悅氣氛。據說荷蘭學生從小有練習說笑話的傳統,而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缺少幽默感的培養。甚至於如言不及義,還會被斥責。

 

也許我們需要讀點王爾德(Oscar Wilde),增加一些有趣的話題,學習他的幽默感。例如,他談誘惑時說: “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他對男女關係的俏皮話,也很有趣:“Women have a much better time than men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far more things forbidden to them. ” 他對於議論是非也有特別的見解: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n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 若將這些話適當挪用到社交語言的情境脈絡裡,能增加幽默歡樂氣氛,也能提升溝通的成效。

 

跨文化溝通不難,我和印尼學者的溝通,大抵根據上述的原則與方法。以對位思考為本,談印尼文化也談台灣文化;掌握ELF的溝通原則,外加一些幽默趣味的笑話,而有了不錯的溝通效果。

 

註1

《第22條軍規》,美國小說家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小說中描寫戰鬥機飛行員如果精神有問題,可以親自填表申請停飛。弔詭的是,既然能夠提出申請,那就證明還有行為能力,因此申請者從沒獲通過。後來大家便引用「Catch-22」來描述一個無解、進退維谷、自相矛盾的局面。

 

(原文發表於English Career 雜誌 63, 201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