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英語授課(EMI )的想像與真實

IMG_20190304_221408.jpg

這學期開了一門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的課程,開學後課堂裡坐著一半外籍學生和一半的台灣學生。課堂的教學語言是英文,但教師面對兩種截然不同學習方式與態度的學生: 歐美學生不通中文,英文也不盡然流暢完美,但上課主動提問,勇於表達。東方學生(包含日本韓國越南學生)對英語缺乏自信,相對被動,羞於開口參與討論。要在兩種不同屬性的學生間用英文上課與學習,對老師同學都是挑戰。

英語是全球最通行的語言,掌握它就掌握與世界溝通的工具,學會了當然是一種福氣 (blessing),但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需要花大力氣去學習,它像掛在我們脖子上的信天翁[1](an albatross around our necks),是我們擺脫不掉的詛咒 (cursing)。隨著校園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全英語授課(EMI)變得越來越普遍,但也越來越棘手。

        全英語授課有許多想像中的優點,例如可以改善跨文化溝通,增強全球意識,對國家可以提高競爭力,對個人可以強化就業競爭力,對大學可以提高全球排名等等好處。因此,EMI 這個議題就變成了當前高教課程改革的一個焦點,也隨之成為學術表現與教學卓越的考核項目。在大家的想像裡,英語流暢可以提高自己向上的社會流動力,就業前景看好,在未來國際企業的職涯前景光明,至少在校內參加交換學生徵選裡佔有優勢。

但在實際操作時,EMI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原本一石二鳥的策略可能導致英文和專業,可能兩頭落空。有些人甚至於質疑其分配不正義: 原本程度好的同學受益,差的相對受害。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加速英語能力的兩極化。這種教育的不公平卻被體制化,使得能力與教育資源本來就不足的學生被邊緣化。因為語言能力的差異,國際學生自成一個小圈圈,反而缺少融入在地社會與文化的機會。這種以學術之名, 強化英語霸權,也進一步使得本土語言認同受傷。獨尊英文,自有其盲點。例如,全球商業活動更需要在地知識的支撐。英文表達也需要在地語彙來補強。此外,以第二語言思考,語言本身的創造性受到壓抑,連帶也會影響新概念或創意思考的開發。

要釐清這些糾葛的問題,我們必須回學生老師和行政三個角度來檢討:

(A)學生觀點: 訪談學生,他們對EMI的反應大抵有如下的聲音:

  1. 上課的內容缺少深度,師生之間的討論也不能暢所欲言。如果這些課不能提供深度的知識內容,那就應該用大家熟悉的中文上課。
  2. 有的老師只照PPT講一遍或是把課文翻譯一遍,對課目重點不能舉例論述,無法完全表達課文的精要。因為缺少互動和深入的討論。我沒學到英文,也沒學到專業知識。
  3. 老師的口音很重,發音不清,跟不上老師的步調,上課不知所云,只能下課借同學筆記來看,繳了相同的學費,覺得不公平。

,英文程度本來就落後的同學,很少參與課堂討論,因聽不懂老師授課的內容,只能借筆記來看,或自學,或依賴中文翻譯,或乾脆放棄。但程度好的同學則認為可以學到知識,也有機會真正使用英文。英文溝通能力提高了,對於將來的國際競爭力有幫助。

(B) 老師觀點: 訪談過一些老師,他們的心聲大抵如下:

  1. 備課花很多時間,又擔心期末學生給老師的評鑑成績差。
  2. 很難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因為他們的英文程度不足。亞洲學生也羞於發表意見
  3. 抽象概念很難用英文表達出來,我只好用中文輔助,或降低課本內容的難度。

     

    老師們對英語授課的必要性,缺少共識。因此動機低,缺少自信心。認為自己英文能力不足,不能流暢的用英文授課。另外資深老師不願意英文授課,恐怕評鑑成績相對低落。年輕老師,不管意願或能力,被迫用英文授課。此外,EMI教學缺少適當評鑑,教學品質受到質疑。

    (C)行政立場: 學校為了爭取國際排名與國際招生,必須推動全英語授課。學校鼓勵老師全英語授課,祭出蘿蔔與竿子,政策包括:減授鐘點鐘點費加倍聘人優先評鑑與升等加分、或給予學術傑出的抽象價值。有些學校還強制性規定每()系必須開幾門EMI的課。老師們除了SCI, KPI之外,又增加了 EMI,連三個 “I”,整得大家哀哀叫。

    盡管如此,學校還是克服困難,推動EMI教學。一面舉辦EMI教師成長營,透過經驗分享與觀課與試教,協助改善發音與語言流暢度,建立語文使用的信心,也選派教師到英語系國家受訓,回國後擔任種子教師,或邀請國外老師來授課。另於校內設立 “English Corner” “Writing Clinique”,輔導學生說寫,鼓勵學生主動自學。有的學校為降低學生抗拒,還採雙軌制: 同一科目開中英文兩個班,提供學生選課的自由。學校對EMI的投入,不可謂不多。

    盡管這三方關係人,各有立場與作法,但回歸學習,推動EMI總脫離不了以下三件事:

  1. 翻轉教學: 翻轉傳統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希望透過參與活動來達到學習的成果。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所有教學成功的關鍵。鼓勵學生透過note-taking, oral Presentation, group project, learning partners, on-line resources 等學習方式與資源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成效。
  2.  正確的英文觀念: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已經學了很多年有關英文的常識,但對用使用英文仍感陌生。全球化的時代,英文是一種通用語的概念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強調有效溝通 (communicative effectiveness),而有效溝通的關鍵不在文法或腔調,更在善意傾聽與合作對話。它不是以英美母語為標準的英文學習,而是允許在地文化語彙的介入,來提高溝通效率。例如,我們可以使用英語的語言架構,搭配中華文化思想,來豐富我們的表達。
  3. 重視教學品質: 提升課堂知識傳遞的強度,落實有效教學習,才是EMI成功的關鍵。改善學習英文的環境,小班上課,教學內容以互助合作學習法為主,以計畫導向(project-based)設計課程,仿效TED分段來教,鼓勵教師重視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使教學進入良性循環。如果師生可以共同克服第一年的困難期,也就能漸入佳境,讓教與學能夠正常運作。學會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英語使用能力。

最後,用英語教學(teaching in English)和英語教學(the teaching of English)是兩件不同的事。師生需要建立共識,認識EMI教學的精神。教師注重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也不用在英文標不標準上打轉,可以把EMI當作“ELF-medium Instruction”,以全球英文(global English)的概念取代英美標準,建立說寫英語的信心,這樣透過師生緊密的互動合作,EMI的效果才能落實。

 (發表於English Career No. 67, 2019.3月號, pp 58-60)

 

[1] 出自英國浪漫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的名作老水手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

Instead of the cross, the Albatross/ About my neck was hung. 老水手無故射死信天翁,遭到詛咒,死鳥掛在他脖子上,無法拿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莊坤良筆記 的頭像
    莊坤良筆記

    莊坤良筆記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