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5 Thu 2015 21:27
圖文合一
- Nov 03 Tue 2015 22:47
漢字藝術
漢字藝術
隨著中國的崛起,全球各地興起中文熱!
華人藝術界也興起一股漢字藝術的風潮。
漢字藝術化,藝術漢字化,
漢字圖文一家,兩種文類,互相彰顯。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一句話也勝過千張圖。
- Oct 27 Tue 2015 10:08
油菜花田裡的砲火
油菜花田裡的砲火
讀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的《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
大導演的人生散文。書中有一章節叫<來自戰地的信件>,是他在中國參戰的家書。
日本皇軍侵略中國,軍隊在春日和煦的時節,在柳樹抽芽油菜花盛開的時節,在中國江南對處征戰,戰爭達到了高潮。
小津是隨軍征戰的卒子,他用電影導演的眼睛看三月的江南:「到處都是盛開的油菜花。在油菜花田中天亮,在油菜花田中天黑….腦袋沈重,還活著的眼睛裡, 只有刺眼的油菜花黃」。
鮮明的顏色,藍天水岸,新綠與嫩黃,是春天最單純的溫柔。
但最暴力血腥的戰爭,卻同時在進行著…..。
強烈反差,大砲在空中炸開,鮮血灑在鮮花上….
- Oct 11 Sun 2015 17:15
你為什麼不感性?
![Sketches (3).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kunliang2006/1444554909-1176299598_n.jpg)
你為什麼不感性?
我們罵人時常說:「你這個人不講理」、「你不理性」,但從來不說: 「你怎麼不感性?」。
理性成了普世價值,感情用事的就該譴責。西方自啟蒙以來,標榜理性、科學、進步。凡事以理性為衡量標準,只要不符合科學運作的,一概丟棄。缺少實用價值的,就該被淘汰。理性實用至上,影響所及,理工科系成了顯學,人文的聲音,就在實用科學敲鑼打鼓響徹雲霄的喧囂裡被消音,就在獨尊理工思維的蔽天旗幟下匿跡。這種價值流風所及,個人思想行事,若多幾分感性,就被視為異端。若憑直覺判斷,或不依科學數據行事,則遭受批判。唉! 這真是個感性失落的年代。
近年來吹起了文化創意產業風潮。不能量化的「軟思考」成了「軟實力」,這些軟軟的東西偏偏與一個人的感性能力息息相關。文化創意的啟動,源自感性抒發。一個創意產品的完成,通常先有感動,然後觸發創意,才有後來的理性規劃與執實。感性先行,理性隨後。可惜我們不但忘了感性的源頭,還刻意打壓,真是不幸。
創意表現來自深度的人文思維。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源於對山河國破的感傷,以花草鳴鳥入詩,造就絕世名詩,千年來伴隨我們成長並成了我們的文化養分。這一切源自對生命的感性抒懷,終而化為文字傳世。
- Oct 10 Sat 2015 16:59
不管你是芋頭,還是地瓜
國慶日隨想
早晨七點騎腳踏車運動,隨性往中華路的方向騎,發現路旁警察特別多,原來今天是十月十日國慶日,實施交通管制。
國慶日除了放假一天外,它的紀念意義越來越淡。這樣也好,不用重溫辛亥革命的流血場面,血腥暴力總不是令人愉悅的畫面。
只是在藍綠對決的台灣,在效忠分歧的台灣,過去幾年,國慶日反成分裂的標誌。今年總算看到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共同出席紀念活動,儘管大家心中各有盤算,但總是擺出一種 “我們是一家人” 的姿態。我一廂情願期待,這一小步,可以是台灣政治未來的一大步。
不管你是芋頭,還是地瓜,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一家都是人)。
我們都愛吃台灣的木瓜(有乳汁的台灣母親) 和芒果(芒果冰也是台灣的舌間之光,征服了無數的外國觀光客)。
- Oct 09 Fri 2015 11:07
城市風景線
每座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格調。
有的清秀、有的俗艷、有的大氣、有的小家碧玉。
紐約、倫敦、巴黎、北京,各有風情。
河內、京都、首爾、曼谷,也有自己的姿態。
旅行在不同的城市,我喜歡觀察市井小民的生活。吃當地的風味菜,喝當地的啤酒,和當地居民閒聊,
- Oct 04 Sun 2015 14:41
在亞當‧史密斯的雕像前省思
在亞當‧史密斯的雕像前省思
到英國Glasgow參加歐洲高等教育開會 (EAIE),當然要去瞻仰一番讓現代社會翻天覆地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亞當‧史密斯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友,也當過格大的校長。他再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使他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理論的代言人和現代自由貿易的推手。他主張個人利益為主的市場經濟,主張政府少干預,讓大家自由競爭,可以發揮個人潛能,使生產力大增,個人財富累積,國家也跟著富足。這一套理論主宰了兩三百年的人類發展,創造了歷史空前的繁景。
但是這種Laissez-faire的經濟自由主義,經過兩百多年的實踐,也帶來了自然與社會的浩劫。史密斯當年沒有考慮到人類的資源有限。無盡的開發,使得資源耗盡。今天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反撲,一次比一次嚴峻。今日我們質疑無限開發的可能性與正當性。開發與永續經營之間的關係,持續緊張。受傷的大自然普遍喚起「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環保意識。史密斯理論更嚴重的問題來自分配不均的正義問題。隨全球化的來臨,國家與社會更呈現M型化。貧富兩極的對立,促長階級對抗與貪婪的氾濫,更給社會帶來致命的隱憂。
- Sep 09 Wed 2015 15:20
哪個人的當下不是困惑的?
常聽人說要把握當下,活在當下,彷彿當下是清楚可以掌握的。
但問題是,哪一個人處在「當下」時,是不困惑的?
但人生是個不斷犯錯、不斷修正的過程,我們對未來,永遠一知半解。
人生本來就是摸石子過河,從來沒有英雄人物是完全看清楚了才行動的。
成就生命的是選擇、判斷與執行的勇氣,外加一點運氣。
風險可以評估,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