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電影海報取自網路)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去丹麥哥本哈根的長榮機上,看了一部電影,


Woody Allen今年度的新作: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故事在現在與過去之間穿梭,白天與夜晚交錯,


現實與夢境併陳,有喜感,也有科幻,


有不拘一格的愛情,很討喜的作品。


 


男主角好萊塢編劇吉爾和未婚妻及她的父母到巴黎旅遊。


吉爾在午夜搭上一輛計程車,卻被載到1920年代的巴黎世界。


20年代是海明威所謂的「失落的年代」(lost generation)


20年代的巴黎,人文薈萃,對正在寫小說的吉爾而言,


卻是一個「黃金年代」(golden age)


 


吉爾在午夜的邂逅裡,見到來文學藝術圈的名人大家,


如費茲傑羅、海明威、歌楚史黛安女士。也見到畢卡索的情婦,


還有超寫實主義的大師達利。浪漫感性的吉爾甚至於愛上畢卡索的情婦,


留戀在他的黃金時代裡不願醒。吉爾的女友也另有新歡。


她認為他瘋了,居然要放棄自己在好萊塢的美好事業,


活在自己的想像裡。兩人缺少心靈溝通,志趣不同,


價值觀殊異,最後以分手作結。吉爾選擇作他自己。


標準的woody電影,溫情中帶著批判。


 


電影有一段與懷舊有關的對話,挺有意思。


吉爾回到20年代,認定這是最好的年代。


他問藝術家羅特列克高更和竇加的看法,


他們三人卻異口同聲說:


文藝復興時期才是他們認為的黃金年代。


不論什麼時代的人,都在懷舊。


 


 我在想,為什麼懷舊最美?


每個人都對自己當下的生活不滿,


懷舊因為隔著不能挽回的時空,反而有朦朧的美感。


人性使然,我們眼前當下的人事地物,


因為太真確,太直接,缺少距離,


反而容易見到缺點。


懷舊像天邊的彩霞,總是美麗絢爛,叫人無法抗拒。


我們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開始學會品味生活的真實。


總是有這麼一個時空心境的「落差」,叫生命充滿遺憾殘缺。


 


為什麼新人不如故?


為什麼嚮往漢唐盛世?


為什麼覺得眼前的社會太混亂?


為什麼分手後才開始感覺到牽手的溫暖?


為什麼離開後才覺得故鄉美?


為什麼覺悟總是來得太遲?


為什麼活在當下最困難?


為什麼忠於自己的感受需要極大的勇氣?


吉爾的故事,倒是值得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