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會說故事:《在黑暗中閱讀》的救贖

莊坤良

 在黑暗中閱讀-封面.jpg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一書中說:「歷史是一場惡夢,我正在設法從夢裡醒過來」。一九二一年的「英愛協議」(Anglo-Irish Treaty)把愛爾蘭分隔為南、北愛爾蘭,北愛爾蘭歸屬英國統治。這個政治現實,演變成所謂的「愛爾蘭麻煩」 (The Troubles),為愛爾蘭在一九六零年代末期的動盪,埋下因子。尤其北愛的愛爾蘭子民,更是陷入一種認同分歧的麻煩。英國的壓迫性殖民統治與愛爾蘭共和軍的反殖民鬥爭,進入長期的對抗狀態,雙方的暴力仇恨相向,讓北愛子民生活在惡夢中。

本書作者丁恩出生北愛德里 (Derry) 的一個天主教家庭,在成長階段親身經歷這段衝突的歷史,感受尤深。他這本自傳式的小說以小男孩作為敘述者,描述小男孩在四零、五零年代,在德里這個南北愛國界交接處成長的經驗。小說檢視在北愛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小男孩的個人成長、家族秘密和愛爾蘭歷史三者如何互相糾纏交織成一則深沉的故事。

小說以小男孩的叔叔艾迪被他外公以背叛者的污名私下槍決作為故事中心,而此一事件逐發展成家族的禁忌話題。艾迪在北愛警察與愛爾蘭共和軍的衝突事件中,被誣陷為告密者,觸犯了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大忌。但事實的真相是告密者另有其人,也就是小男孩的姨丈麥伊亨尼。麥伊亨尼在娶阿姨之前曾是媽媽的情人,而且就是媽媽偷偷通知姨丈他被人發現向英國告密,勸他趕緊逃走。麥伊亨尼立即拋棄懷孕的阿姨逃到美國,從此失去聯絡。媽媽不敢告訴爸爸真相,但也因為這個不能說的秘密而承受巨大的壓力。

這個不能說的禁忌,牽動整個家族成員,每個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小男孩因好奇而探索這個家族禁忌,試圖解開真相,但真相最殘酷,叫人無法承受。小男孩的母親就質問他:「你就不能讓過去的事情過去嗎?」 但發生過的事情不會消失,它變成記憶,如鬼魂般不斷回來騷擾生者。母親因之經常失心見到鬼,受苦極深。父親因自己的哥哥之故,覺得家族蒙羞。小男孩也因為這個汙名的詛咒而遭到同儕的排擠。有一回他向警察丟石頭,卻被栽贓為「抓耙仔」。父親痛打他一頓,指責他缺少對抗的勇氣。在殖民抗爭氛圍下,「一日告密者,終身告密者」變成北愛天主教社群內部的暴力邏輯。國族大義凌駕父子親情,扭曲了基本人性。此外,外公主持革命「正義」,親手殺害自己的族人。阿姨原是無端的受害者,莫名失去丈夫,被迫獨力扶養幼子,但最該被同情的她卻回過頭來安慰間接加害自己的姐姐。這些違背人性的種種錯亂行為,都在北愛的殖民與反殖民抗爭中,找到了合理化的藉口。政治摧毀了北愛人民的正常生活。英國的高壓統治,激起更大的抗拒,雙方陷入互相殺戮報復的惡性循環。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送吳匡教授

IMAG7772.jpg

師大英語系的老教授吳匡走了。

告別式裡,淚光閃閃」的音樂迴繞,系上的老同事趕來送他一程,每個人 心中都悽悽不捨。

他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大三時遇到抗日戰爭,轉道昆明的西南聯大,戰後再歸建。他是那個時代的國家菁英,1936年來台灣,應梁實秋之聘來台師大服務,他有個特殊的研究領域,專治甲骨文。

幾年前北京清華大學的外事處主任夏廣治來看他,我在紫藤廬設宴請他們吃飯,席間聽吳老師回憶由北京走路三個月到昆明,邊走老師們還在躲炮火的間隙給他們上課,聽得我一愣一愣的。還有談到西南聯大生活種種,未央歌中的人物彷彿鮮活地來到眼前,這一切經歷,真的是大時代的風雲兒女啊!

他單身一輩子。晚年常看到他撐著一把傘,清瘦的身子,走在青田街泰順街金華街上,他的身影早已成了當地街巷間的一道風景。

有幾次碰到他在泰順街的糊塗麵吃飯,一盤小菜,四粒水餃,一小罐台灣啤酒。他吃得簡單,早年退休的老教授,微薄的退休金,也只能簡單生活。心中不忍,幾次偷偷幫他付了飯錢。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tachment-1.png

想像批評與創意: 談英語能力的養成

莊坤良

 

            有一天早上去爬山,路過山中一小廟。清早廟門虛掩,走進去合掌一拜,突然聽見一聲: 阿彌陀佛。但廟中並無人,心中十分納悶。於是出門重新又進去一次,這次發現原來石柱後頭的鳥籠裡有一隻九官鳥,見香客進來便叫一聲佛語。洒然一笑,童心突起,就過去和它交談。但不管我對他說什麼,牠只會一句阿彌陀佛

            語言不只是模仿學舌,它更重思考與表達。國人學英語有個迷思,認為文學無用,因為不能標準化。其實英語能力包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文學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兩部分。前者是對語音、語意、文法句構等語言知識的熟練度,後者是透過文字理解自身(小我)與世界 (大我),它涉及三個面向:

  1. 文字素養與文化感知 (words)
  2. 生活連接與生命啟示 (world)
  3. 批判思考與心智訓練 (mind)

 

也就是,它與我們的文化素養 (cultural literacy)批判能力 (critical literacy)生命體悟 (personal growth)息息相關。簡言之,這兩種能力對英語學習而言就像一個人的肉體與靈魂,缺一不可。把這兩種能力做有機組合,我們的英語才能正常發展。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png

 

放空自己一下,

多看一眼路旁的小花,小花就在你心中綻放。

多繞幾條巷子,

傾聽一陣枝頭小鳥叫,音樂就會在腦中迴盪。

坐下來吹吹風,

品賞一下滿園荷花香,生活的味道悠然而生。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506.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ve to Learn and Learn to Love

給畢業生的臨別贈言

Attachment-1.png

上星期,又送走一批學生。

臨別叮嚀,送他們兩句話:

 

()維持學習的熱情(Love to learn):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420.JPG

倫敦 台北 香港 首爾 東京, 各地的交通卡

 

莊坤良

 

倫敦的悠遊卡有個奇怪的名字-- Oyster Card。牡蠣卡?

其實,這有個典故。莎士比亞的劇本溫莎的風流婦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有句話說: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學活用語言: 挪用的藝術

star.png

語言的學習可分為三個階段:

  1. 模擬 (imitation): 透過記憶和理解來記誦原文原句,尋找一個可供依循的「典範」(model) ,以作為語言表達的基礎。
  2. 轉化 (transformation): 分析句子裡的「思想」及揣摩它的「表達」方式,並從中得出該句子的語言特性。
  3. 創新 (creativity): 結合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外在情境的變化,將原來的句子加以改造,以完成一個具有個性創新性藝術性的表達。

     

    也就是說,我們熟記與理解典範句子後,還需要經過調適(adapt) 的過程,才能夠靈活運用(adept) 該句子。語言表達時,文本 (text) 與脈絡 (context) 不可分,好的語言表達就必須考慮脈絡化的問題。一旦語言脫離了情境,就會詞不達意。換言之,將文本情境與感情三合一,才能創造最佳的語言表現。

    我舉一個最容易實踐的模式來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挪用 (appropriation)。挪用是差異的重複(Repeat with a difference),新句子源自舊句子,但表達新的創意。例如:

     

  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王子面臨生存或死亡的兩難問題時,說了這句經典的句子。挪用這個句子時,依情境而有不同的樣態。例如,你在減肥,經過麵包店時,猶豫要不要買塊蛋糕吃。這時最好的英文表達就是 “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 is the question.”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 is the question.” 結合原文情境和個人心理,稍加變化,就是當下最好的表達。
  2. “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如果一位高官濫用權力,官大學問大,那最好的英文翻譯就是 “Power is knowledge.”。同樣地,大家對事實勝於雄辯(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電視名嘴滔滔不絕,倒黑為白,眾人被催眠反倒相信謊言,那就是語言建構事實而變成雄辯勝於事實(“Words speak louder than facts.”)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6771.jpg

IMAG6736.jpg

IMAG6763.jpg

IMAG6759.jpg

IMAG6767.jpg

IMAG6768.jpg

IMAG6762.jpg

IMAG6770.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張廖家廟戶外教學

IMAG6641.jpg

 

IMAG6647.jpg

IMAG6663.jpg

IMAG6636.jpg

IMAG6665.jpg

IMAG6645.jpg

莊坤良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